close

getImage  

    作者彭小妍的論文集,讀來興致盎然全不枯澀。研究主題:漫遊者(flâneur)理論中的浪蕩子,若是要選出台灣版代表人物的話,會是誰呢?

    漫遊者(flâneur)理論中,flâneur作為一種自我化的商品,出現於各類型藝文場所,發表言論/作品,待價而沽,同時屬於每個場景,卻是漫遊著,不真的深入(也許除了自己在行的那方面。)來自台南柳營的劉吶鷗先生,成了理論代言人。

    劉吶鷗原名劉燦波、筆名洛生,曾在汪精衛政府下擔任報社社長,與當時的魯迅並無交集;氣質不同,文學小團體不同。以藝術愛好取向第一優先的他,因為在上海與日本電影公司合作拍片的關係,遭黑道/軍統局暗殺身亡,替他的靈魂祈禱,願他安息,南無。

    書中有許多對於三○年代上海摩登文化的精采文章,節錄重點如下:

劉吶鷗先生的專文討論;法國、日本、台灣的浪蕩子文化共通性/文學影響。

上海女權興盛,三○年代報紙的插畫,已出現想像未來女性統治男性的國度。(超性感衣著)

摩登女郎與浪蕩子的遊戲。(感覺跟現代沒什麼不同,摩登女郎蹂躪浪蕩子,把不到妹心情不好就上妓院。)

中文/日文寫作的西化用語影響演變...(P.S就是我們現在的西式中文,當時是濫觴;的的的形容詞疊用好飽滿,日本也曾流行過,都已經過一百年你還這樣寫就太復古tic惹。)

    當故事書看也很好看的一本論文集。

 

延伸閱讀:

日本第一批的現代主義文學作家-新感覺派。

強調描寫人物的主觀心理/剎那間直覺感受透過象徵/暗示,凸顯個人意義/矛盾。

文學巨人川端康成對女性的描寫何等細膩,亦被歸在新感覺派之中。

arrow
arrow

    文十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