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昨日之歌【2010年書與人專輯年度散文總評】

2010年台灣散文回顧 編輯部 ◎張瑞芬


寫這篇文章的十一月中旬,五都選舉巷戰方酣,我剛看完陳少聰新書《永遠的外鄉人》,案首則是稍早讀完的舒國治水城臺北》、馬世芳《昨日書》、亮軒《壞孩子》、吳億偉《努力工作──我的家族勞動紀事》。這麼多書同時配上黑白照片,訴說起往日情懷,並記起自己的父親母親,在秋冬之際,特別令人感受到一種暖老溫貧的安生意味。如果再加上稍早的蘇偉貞《租書店的女兒》、周志文《記憶之塔》、古蒙仁《虎尾溪的浮光》、王文娟《微憂》或鄭鴻生《母親的六十年洋裁歲月》、李志銘《裝幀時代》,這2010年的台灣散文,竟好像要被昨日之歌的裊裊旋律淹沒了似的。正如鮑伯.狄倫(Bob Dylan)1964年"My Back Pages"的歌詞:「我彼時是那樣蒼老,如今卻更年輕了」。這世界有什麼是不能移易的嗎?好與壞,是與非,黑與白,信念與謊言,這樣無礙的並存著。


這世界,同時又是老人閒著,小孩很忙的。例如我並讀著舒國治《水城臺北》和郭正偉《可是美麗的人(都)死掉了》,特別有此感受。舒國治閒閒形容六○年代的永和,如同「人人像是昨晚看了五百頁小說然後睡到今天中午起床並不約而同來到巷口找燒餅油條的一個小鎮」,而作為寶瓶新世代六人組中唯一出版散文集的優異新人郭正偉,忙忙急急像張開了全身敏銳雷達卻找不到出口一樣,充滿鬼的狂歡,異色的情慾。書末好可愛的要讀者寫信給他並附上一片手邊可以撿到的樹葉,還害我差點真的這麼做了,雖然實在不知道要說些什麼。


時光飛逝,草原欣欣向榮,我們只能在殘餘的部分,去尋回力量。像老電影老台詞,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已經完全了結,民國百年即將到來,結清了記憶帳款,好全力向下一個未來奔去。追憶往事,固然是2010年台灣散文主軸,同時不可小覷的是周芬伶、蘇偉貞、王文娟、李黎、廖玉蕙、張小虹、楊錦郁、胡晴舫、楊明、郭昱沂以細膩文筆在今年展現的女性能量。旅行題材,台灣味道,是劉克襄、王盛弘、張子午與焦桐筆下的勝場。蔣勳鑽研南朝書法與人物行止,席慕蓉出版散文精選集,劉梓潔改編得獎散文為電影,林文義孤寂的在抒情的右外野繼續練投。趕著張愛玲逝世十五週年,皇冠把張愛玲全部作品整編整編,成了「花系列」,散文也不例外,還外帶一本與宋淇夫婦魚雁往返的書信集《張愛玲私語錄》。今年學界出書的另有柯慶明《2009/柯慶明》、簡政珍《我們有如燭火》、李惠綿《愛如一炬之火》,資深主編/名家亞弦、隱地、陳義芝、唐諾、楊照、許悔之都有雜文或評論結集。此外,文壇出現了幾株個人色彩鮮明的奇花異卉(實為「天外飛來怪咖數名」),為低迷的台灣散文市場提振了不少精神,平添了幾許風采,他們是毛尖、馮傑、韓寒、薛仁明李煒


如果我們百無聊賴兼讀書讀累了,來玩個配對遊戲吧!正如書店裡「買張愛玲送胡蘭成」(或買胡蘭成送張愛玲?)的噱頭,台東卑南族作家巴代的《走過──一個台籍原住民老兵的故事》,簡直就是去年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的註腳;陳少聰《永遠的外鄉人》則是《巨流河》的補充說明;張子午《直到路的盡頭》,是幾年前謝旺霖單車壯遊西藏《轉山》的歐洲苦行版;而大陸女作家毛尖心口爽利的《亂來》,很適合和心機美人張小虹的《資本主義有怪獸》握個手。大陸作家馮傑得了不少台灣文學獎結集的《丈量黑夜的方式》,寫的是真不錯,胡晴舫《旅人》(這真是十七號心中的經典)、張讓《旅人的眼睛》、李黎《加利福尼亞旅店》和王盛弘《十三座城市》文筆都細膩耐讀,適合城市繭居族臥遊神往,為自己增添一點沒來由的滄桑老成疲憊感。林育靖《天使的微光》可和去年黃信恩《游牧醫師》一起放在候診室,讓醫院多一些女性醫者的幽微柔光。郭昱沂《巴黎的前後時光》和楊明《城市邊上小生活》,那點兒異鄉閒適,秋光薄脆,挺滋潤的小日子,從書名到情趣都挺像鬧雙胞,楊錦郁《向太陽說謝謝》情境亦近似之。


要古早味一點,買鄭鴻生《母親的六十年洋裁歲月》的,應該也會喜歡古蒙仁《虎尾溪的浮光》、舒國治《水城臺北》,北中南的台灣早期風情都包了,再加碼一本焦桐的《臺灣味道》,包準滷肉飯、白湯豬腳與炒米粉吃到飽。較諸柯慶明日記手札《2009/柯慶明》之摩頂放踵,以利學生,周志文的《記憶之塔》直如三十年後中文學界的《野火集》,忽忽有燎原之勢。你簡直要懷疑,他們真是同一所頂尖(大陸叫「尖子」)大學來的嗎?


而我的浮想聯翩,還不只此。我敢打賭,李煒與薛仁明這兩個博通之人,一洋味一學究,坐在一起,大約半盞茶都喝不完就要拆夥;李志銘和最近在台中開了旗艦版茉莉二手書店的傅月庵(林皎宏),根本是拜把兄弟;音樂DJ馬世芳和張鐵志如果二人搭檔在大學開「民歌搖滾」通識課,包準秒殺當機,人潮塞爆到樓梯下。


用李煒《書中書》裡提到的法國小說家丹尼爾.潘南克(Daniel Pennac)的話來說,每本書都應像其他商品附有一紙消費者權利單,說明讀者有以下權利:不讀的權利、跳頁的權利、不讀完的權利……。


或者,不想說出讀後感的權利。例如唐諾《在咖啡館遇見14個作家》就讓我在咖啡館讀得頭暈腦脹,終究因為西學底子太爛,徒呼負負,棄子投降;陳義芝《現代詩人結構》雖則辭情俱美,這種宜於升等的厚重磚頭,只好等到我哪一天開了竅,再把它從書架上請下來。楊照《霧與畫──戰後台灣文學史散論》寫得是好,大半是舊作結集,兩分鐘就讀完了(張小虹《資本主義有怪獸》亦同)。倒是楊照《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上下兩冊超值組合,一邊論時事一邊說故事的專欄文章,讓我不知不覺邊看邊笑,消磨了一下午。


從形式和內容都順口好讀的,是許悔之集合編輯檯序文成書的《創作的型錄》、隱地敘寫文壇老掌故的《朋友都還在嗎?──《遺忘與備忘》續記》、評詩的《人人都有困境,讀一首詩吧!》,還有一本顏艾琳的詩文手札《微美》。而看起來「硬斗」事實上極好看的,則是亞弦的《記哈客詩想》、薛仁明《萬象歷然》、張系國《亂世貝果》和蘇雪林《擲缽庵消夏記──蘇雪林散文選集》。

 

《記哈客詩想》名字頗玄,其實不過是亞弦數年前在東華大學擔任「駐校天鵝」時期寫的聯副談詩專欄。「記哈客」即東華大學附近的志學村,「天鵝」之說,當然也有典故。〈百無一用是詩人〉文中,亞弦自稱「請一位詩人就像在校園的湖邊養隻天鵝」,正如佛洛斯特當年在維吉尼亞大學駐校,只是偶爾在落滿楓葉的校園裡散散步,讓學生得到一份驚喜與感動,這就夠了。這當然是自嘲的話,《記哈客詩想》這書可不能小看。從惠特曼論到李金髮,亞弦以一個優異詩人兼編輯的水磨功夫,結合了精準的語言和體會,他自稱,《深淵》體現了存在主義「自己內在的崩潰之聲」,詩是可以「發掘人類心中的魔鬼,或製造更多魔鬼的」。甚且,「成功的作品是作者全人格的投影」。讀得我頻頻點頭,深慶自己買了這本書。這是一本適合獨自在夜裡邊聽古典樂邊自得其樂手舞足蹈的書,特別不宜於麥當勞,切記!

 

至於讀薛仁明的《萬象歷然》,又是另外一番造化。適合景仰過新儒家如牟宗三、南懷瑾,後來又不信邪了的人,或者,近年參與或旁觀過張愛玲胡蘭成這番混戰的路人也成。我初讀薛仁明以為是個老頭,《胡蘭成.天地之始》險些引起我大學時去東海旁聽牟宗三的噩夢。後來在一個風日灑然,神智清明,且吃飽閒坐的清晨讀《萬象歷然》,才讀出點意思來。《萬象歷然》前半講孔子的理性開明,幽默而不拘執,後半閒說胡蘭成及其周邊。潑墨封面很有古意,文字則比之前放得開多了。不僅王德威改變看法,我近日也覺得胡蘭成有些話特有道理。「文學是用自心的光明遍照世界,遂見萬象歷然」。胡蘭成甚且認為,好文章「不但起句,就是寫到中間亦隨時有看似不相干的句子出來」,就像他自成一格的書法,猛虎與桃花交錯,一種瑰麗又威猛的詭異感。此書不宜於餓著肚子或等人等車心情浮躁時讀,二三子,其為慎乎!

 

有沒有一種書,是比較不挑人不挑時地的呢?張小虹《資本主義有怪獸》外,張系國《亂世貝果》和廖玉蕙《純真遺落》都是熱鬧精采的人間味,送人自用兩相宜(更划算的是看完再送人,不只自怡悅,還可持贈君),什麼時候看一兩段都成。《亂世貝果》文字節制,節奏迅捷,多了幾分吞吐涵詠的綿裡針筆法,內容從中西時事到影劇八卦無一不包,非常之「亂世貝果」(everything bagel)──上頭什麼亂七八糟東西都有。


張系國彷彿仍像多年前寫「快活林」或「V托邦」那樣,《亂世貝果》胡拉西扯又故作正經的本事,堪稱一絕。此書的幽默是內蘊深沉的,作者稱美國咖啡店裡的「亂世貝果」通常得塗厚厚一層奶油蓋過鹹味,「這就是節食的人不可置身亂世的道理,但是人往往身不由己」。〈黑白無常鬼炒菜〉、〈伊甸園、草莓與世界末日〉、〈大食天堂〉也把我笑到岔氣,真是值得為此心甘情願掏出錢來。蘇雪林辭世十餘年了,《擲缽庵消夏記》算是陳穀子爛芝麻,但是這本由成大陳昌明教授主編的選集,一看不得了,選得頗精,都是蘇雪林青壯時期寫得最好的散文,這下不買簡直回不了家,又把錢包拿了出來。

 

說到這裡,該正經一點介紹的散文集都還沒提到。個人選書,實在危險,往往主觀情感蒙蔽了心眼,算不得公允,好在這世上也沒有什麼真正公允的事。正如張鐵志《時代的噪音──從狄倫到U2的抗議之聲》所說,六○年代後期的鮑伯.狄倫揚棄了自己原先的抗議風格,面對昔日戰友瓊.拜雅的質疑,他只說:「很簡單,你相信你可以改變世界,而我知道沒有一個人可以真正改變世界」。所以此處索性來個不負責任書評,就說上述之外,我最鍾愛、最難忘、最「感心」或最傻眼的吧。

 

2010年「歐普拉兼歐巴桑」散文選書,推薦一看的是張輝誠《我的心肝阿母》,搞笑逗趣中,心酸微微;鄭鴻生《母親的六十年洋裁歲月》重現了老台南光景與舊日仕女衣裝風華;吳億偉《努力工作──我的家族勞動紀事》是艱苦孩子夜市人生的縮影,比他之前的小說集《芭樂人生》更好。馬世芳《昨日書》娓娓訴說青春時代的民歌,就這樣把五六年級世代的魂都勾了去;李志銘《裝幀時代》裡,是半世紀台灣出版業的繁華集錦,美麗彩衣,讀之令人心醉神馳。韓寒在台灣繁體版的《青春》、《飄移中國》,風格爽利,見解不俗,算個美少年,好樣的。而亮軒《壞孩子》,什麼?大學教授家裡也有家暴的嗎?愛念書的孩子當年竟然是個逃學生?恐怕所有家裡有國三基測生的,都該感受一下這番極限震撼。

 

比較抒情筆法與散文家本色的推薦書,應是周芬伶《蘭花辭──物與詞的狂想》、蘇偉貞《租書店的女兒》、劉克襄《十五顆小行星──探險、漂泊與自然的相遇》、林文義《邊境之書》、《歡愛》、舒國治《水城臺北》,以及王文娟《微憂》。本年度叫我最難忘的,則首推周志文的《記憶之塔》與李煒的《4444》。

 

有些書,讀完了只覺得好,有些卻讀完了覺得似應再讀一遍,好像漏杓盛海水般的沒有把握。《記憶之塔》結合了自身體驗與哲理思考,是一曲拉升了高度與廣度的交響曲,書中提到那些沒有學問兼沒有良心的大學教授,可能正是我輩將來的末路,能無懼乎?《4444》是李煒悼亡曹又方的淒楚哀音,也是思念母親的碎心戀曲,難得的是集碎片而成整體,共構出中西寫作者的共同困境,文字乾淨節制有穿透力,文采和內涵都不容小覷。


說到文字的精確和個性化,亞弦有一句話可講得好:「作家一生的戰鬥便是與語言文字的戰鬥」。年紀輕輕就得過幾個文學獎的可多了,但要寫成個文體家,至少都是中生代以上的資歷。足見散文這條路,堪稱迂迴從之,道阻且長。周芬伶《蘭花辭》幾乎是解散了自己的體系來寫的,輕盈曼妙,舉重若輕,從封面到內裡,表象婉轉,實則幽微。此書文字瀟灑迅捷,在精神和物質間擺盪著,取得了微妙的平衡。蘇偉貞自小說轉戰散文,《租書店的女兒》譜就了一首外省人老台南的青春歌聲。夏日寂寂,老眷村芒果樹下,黑白老照片召喚出時光精靈與深切的身世告白,成功的以局部寫整體,由瑣事見時代,實踐了「寶島一村」之外散文的另一番「後遺民書寫」。

 

這些年在抒情美文上持續努力的,男女作家都不多,林文義正是一個不與時人彈同調的。沉潛了這些年後,2010年以《邊境之書》、《歡愛》作為寫作四十週年的代表作。他的文字華美細膩,調性緩慢,如同靜夜私語,又像喃喃自白。在往事的光線交織下,隔簾花影,西窗綠竹,人物影影綽綽倒映在窗紙上,更添幾分淡筆暈染的韻致,相當耐人尋味。而年紀輕輕就技驚四座的,當屬王文娟寫台北的《微憂》。王文娟新人老成,像青春版的柯裕棻,那些在台北走路時想起的微末小事,組成了巨大的壓迫感與荒涼感,也掀起了讀者內心的強大氣旋與風暴。它呈現的是新舊記憶交織的後現代台北,也是都市人茫然與異化的示現,相當不俗。

 

鄉土環保題材,近年稍見衰頹,旗幟鮮明的劉克襄遂一人抵多人用,汲汲奔忙於山野林藪,也幾乎成了台灣自然書寫的代言人。從賞鳥到登山,原民部落到絕種的雲豹,《十五顆小行星──探險、漂泊與自然的相遇》娓娓述說一則則驚心動魄的野外故事,揉合了知性題材與感性語言,將自然觀察延伸為生命意義的追尋,令人驚喜。而舒國治,那還需要介紹嗎?穿梭在文言與白話間的文字,靈動如風,早已獨步文壇,少人能及。這《水城臺北》雖然是多年前寫的了,卻也延續了一貫的在地性與草根性,其中對老台北之觀察入微,奇想連連,往往令人拍案叫絕。這一個「水氣朦朧,塵土迷揚,蚊香裊裊,路燈昏黃」的淺水盆子,蘊積出的獨特人文景觀,正是台北人(廣義而台灣人)「外在是那麼不堪而內裡較之外在總能夠比較高明」的由來吧!

 

這年頭,「外在不堪」看樣子也是不行的了。套一句今年台灣文學金典獎散文評審會議中吳明益說的,這些書,「編輯都很強」。我想,再強也強不過搜狗週年慶單日業績八億。而窗外某女性候選人宣傳車上疲勞轟炸著江蕙「我欲甲你攬牢牢」,轟到我已決意投她的敵人一票。而時光飛逝,草原欣欣向榮,明年的散文將是怎樣的芳菲滿眼?2010秋晚將暮,我卻不是沒有期盼的。


◎作者簡介

 

張瑞芬

1962年生,台南人,東吳大學中文博士,逢甲大學中文系教授。

 近年寫作書評,並致力於台灣當代散文整理與研究,著有《未竟的探訪──瞭望文學新版圖》、《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評論篇》、《狩獵月光──當代文學及散文論評》、《臺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胡蘭成、朱天文與「三三」──臺灣當代文學論集》、《鳶尾盛開──文學評論與作家印象》,即將於爾雅出版《春風夢田──台灣當代文學評論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文十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