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結構的藍圖
結構:
在生活故事的洪流中,作家必須作出選擇:虛構的世界並不是白日夢,而是一個血汗工廠,我們在裡面辛勤地勞作,挑揀浩如煙海的素材,來剪裁成一部影片。
有人在尋找人物,有人在尋找動作或紛爭,或許心情、意象、對話。但是,沒有一個要素其本身便能夠構建成一個故事。一部電影並不僅僅是若干個瞬間的衝突或活動、人物個性或情感、機智的談話或象徵。作家尋找的是事件,因為一個事件包含了以上的一切,甚至更多。
結構是對人物生活故事中一系列事件的選擇,這種選擇將事件組合成一個具有目標意義的序列,以激發特定而具體的情感,並表達一種特定而具體的人生觀。
事件或者是人為的,或者能夠影響到人,這樣便勾畫出了人物;
事件必須發生在場景之中,於是便生出影像、動作和對白;
事件必須從衝突中吸取能量,於是便激發出人物和觀眾的情感:
選擇出的事件不能隨意或漫不經心地羅列;它們必須有機地組合起來,
故事的組合有如音樂的構思,什麼該取?什麼該舍?什麼該在前?什麼該置後?
事件的設計需要一種雙重策略。為了表達你的情感,同時讓觀眾能跟上你的想法。
故事事件創造出人物生活情境中有意味的變化,這種變化是用某種價值觀來表達和經歷的。從根本上而言,我們這門藝術即是向世人表達價值觀的藝術。
故事價值是人類經驗的普遍特徵,這些特徵可以從此一時到彼一時,由正面轉化為負面,或由負面轉化為正面。
故事事件創造出人物生活情境中有意味的變化,這種變化是用某種價值來表達和經歷的,並通過衝突來完成。
場景:
以一部典型的電影而言,作者將要選擇四十到六十個故事事件,以一般說法,叫作場景。小說家也許需要六十個以上。戲劇作家則很少達到四十個。
場景是指在某一相對連續的時空中通過衝突表現出來的一段動作,這段動作至少具有一定程度的、觀眾可感知重要性的價值,改變了人物生活價值觀的情境。理想的場景即是一個故事事件。
Very important
認真審視你所描寫的每一個場景,並且做筆記自問:
1.在我的人物此時此刻的生活中,被押上檯面的價值觀風險是什麼?
愛情?生死?真理?這一價值觀在這一場景中的性質如何?正面?負面?或二者兼而有之?
2.轉向場景的結尾處,問自己,這一價值現在在哪兒?正面?負面?還是兼而有之?
如果解說是設置這個場景的唯一合理的解釋,那麼老練的作家會毫不猶豫地將其捨棄,並將它所傳達的信息編織在影片的其他地方中。沒有價值觀不轉化的場景,這是我們的理想。
節拍:
在場景裡面的便是最小的結構成分:節拍。節拍是動作/反應中的一種行為交流。這些變化的行為通過一個又一個的節拍構築了場景的轉化。
舉例來說,若是一個場景圍繞著六個節拍展開,六個具有明顯區別的行為,六個動作/反應的明顯變化:比方先是互相調侃,接著是互相謾駡,然後是威脅和公然反抗,接下來則是懇求和嘲諷,到最後變成暴力相加,導向最後的節拍和轉折點,結束關係的決定和動作以及目瞪口呆的驚恐。
序列:
節拍構建場景。場景則構建故事設計中下一個更大的動態單位:序列。每一個真正的場景都會改變人物生活中負荷價值的情境,但是從事件到事件,其改變的程度會有很大的區別。場景導致較小而又意義重大的變化。然而,一個序列中的結束場景則必須傳達更為強勁而且具有決定意義的變化。
序列是一系列場景,一般為二到五個,其中每一個場景的衝擊力呈遞增趨勢,直到最後達到頂峰。
EX:
場景一:從自疑到自信。
場景二:從死到生;從自信到失敗。
場景三:從社交災難到社交勝利。
幕:
幕,表現人物生活中,負荷價值的情境中,重大逆轉的動態單位。一個基本場景、一個構成序列高潮的場景、以及一個構成幕高潮的場景,之間的區別在於其變化的程度,在於其變化對人物—對人物的內心生活、人際關係、世事時運或以上諸因素的組合—所具有的衝擊力,無論變好還是變壞。
幕是一系列序列的組合,以一個高潮場景為其頂點,導致價值的重大轉折,其衝擊力要比所有前置的序列或場景更為強勁。
故事
一系列幕便構成所有要素中最大的結構:故事。一個故事只不過是一個巨大的主事件。當你在故事的開頭看一下人物生活中負荷價值的情境,然後把它和故事結尾的價值負荷進行比較時,應該讓觀眾借由電影中的弧光片羽,看見人物價值觀的變化與比較:把生活從故事開始時的一個情境,帶到故事結束時的另一個變化情境的巨大變化。最後的情境,這一結尾變化,必須是絕對而不可逆轉的。
場景導致的變化是可以逆轉的,一個序列也可以逆轉,一個幕高潮也可以逆轉:一個人物可以死去,然後復活,然而,最後一幕的高潮卻是不可逆轉的。
故事高潮:故事是一系列幕的組合,漸次發展為一個最後的幕高潮,又稱故事高潮,從而引發出絕對而不可逆轉的變化。